
我的事业在中国,
我的成就在中国,
我的归宿在中国。
——钱学森
序言: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,也是最懂得幸福、最享受幸福的人。”奋斗精神,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。所有的奋斗者,都是新时代的楷模。《国之脊梁: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》通过《环球人物》杂志记者团队亲身采访、深度挖掘,精选了30余位科学界功勋模范人物,既有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、国家优选科学技术奖获得者、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,又有“好看奋斗者”称号获得者。行政工会组织开展《国之脊梁: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》主题读书会,本期内容由集团公司江雪婷带来“钱学森”的故事。
他是中国科学界的⼀个标杆
钱学森是“两弹一星”功勋科学家,1935年赴美深造,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,36岁成为MIT最年轻的终身教授。1955年,他冲破重重阻挠回国,从零开始主持中国导弹、航天事业规划。在西北荒漠中,他带领团队攻克上千项技术难关,1960年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,1970年推动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升空,为国防安全铸就钢铁长城,被誉为“中国航天之父”、“火箭之王”。
我心中的工匠精神
钱学森的工匠精神是“五年归国路,十年两弹成”的坚守。在加州理工学院时,他为破解火箭发动机难题,曾在实验室连续工作72小时;回国后面对苏联专家撤走、技术资料匮乏的困境,他带领团队用算盘计算导弹弹道,在戈壁滩住帐篷、啃窝头,却始终保持“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”的开拓精神。这种对科学的极致追求、对国家的无条件奉献,正是工匠精神中“精于工、匠于心、品于行”的生动诠释。
结语
我愿以钱学森为榜样,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,在岗位中践行“严谨、创新、奉献”的精神,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,凝聚起“硬核”奋斗力量,在新征程中书写属于当代建设者的荣光。